建筑是体现一个地域文化内涵的重要方面,那些雕梁画栋、沉稳大气的老建筑是工匠们智慧的结晶。如今,很多有特色的老建筑已经湮没在岁月的风尘里,但在郾城区龙城镇仲李村,还保留着一处占地近200平方米、建于民国24年(1935年)的民居。近日,记者来到该村进行采访,探寻这座老宅里曾经发生的故事。
民国老宅走过沧桑岁月
近日,记者和文史爱好者刘湘涛一起来到郾城区龙城镇仲李村,这里也是刘湘涛的老家。刘湘涛找到村民常广臣,他目前负责看护这座老宅。在常广臣的带领下,记者来到老宅前。老宅位于村内一条约两米宽的水泥路南侧。老宅和村里别的房屋明显不同,高大巍峨,古朴厚重。飞檐门楼、镂空石雕窗……这些精致的细节都在诉说这座老建筑过去的“辉煌”及经历的沧桑岁月。
从大门进入宅院,高大的正屋映入眼帘。正屋是两层高的复式楼房,五间,坐北朝南。楼房由青瓦青砖构建,上层下层都有大厅,上层有五扇小窗户,下层有门和四扇窗户。刘湘涛说,在村里,这栋房子很特别。“这是典型的民国青砖建筑,里面是非常传统的木结构厅堂,还保留着精致的木雕。在‘文化大革命’时期,房子上及屋内一些细部被破坏了,出彩的地方都没了,非常可惜。”
正屋的两侧是两座侧房,一层高。“因为时间久远,侧房有些破败了,我们用泥在外墙糊了一层。上面的砖瓦和窗户都没有换,都是以前的。”常广臣告诉记者。
在仲李村,青壮年劳力大多在外打工,留守的村民并不多。提起老宅,村民们话语中都透着自豪感。
老宅建筑质量令人赞叹
“在我的记忆中,这幢老房子从来没漏过雨,也没维修过。”常广臣带着记者参观老房子。记者看到,青砖青瓦的老房子高大坚固,两端高挑的屋檐以及门头两侧有精致的雕刻图案,青砖垒砌的墙壁没有一丝裂纹。
“我们丈量过,这幢老房子建筑面积有200多平方米,上下共分6间。之前是泥土地面,后来铺上了水泥。”常广臣说。
走进正屋,记者看到屋里很整洁,有一个木制楼梯通往二楼。房屋采用的是传统的“硬山顶”,房梁是“人”字梁,木质桁条。屋面板采用的是一样规格的青砖。记者看到,房梁上模模糊糊地刻写着“建于民国24年”等字样。常广臣告诉记者,民国24年是1935年,据此推算,这幢老房子应该有80多年历史了。
“屋面板的上面就是弧形的青瓦,青瓦摆放得严丝合缝,风吹雨打都没有关系。你看到外边墙壁上有很多铆钉没有?这就是老建筑的特别之处。青砖里面是木质框架结构,建房子的时候先把框架立好,然后再砌砖墙,这样的建筑,即便青砖墙壁倒了,房子也不会塌,就是因为木质框架结构没有砖墙也能支撑起屋顶,完全不同于现代普通民房的建筑风格。”常广臣说,房屋历经近百年风吹雨打不裂不漏,证明了当初设计建造的科学性和实用性。
常广臣还告诉记者,除了侧房曾经整修过,正屋一直保持原来的样子。
后人讲述老宅故事
随后,记者和刘湘涛一起找到了老房子曾经主人的孙子常见新。今年已经82岁的常见新是一名退休老教师,见到记者来了解老房子的故事,他和老伴招待记者坐下,便陷入回忆中。
“老房子是俺爷爷买的。俺爷爷以前就住在这个老房子里。听老一辈人说,老房子在俺爷爷没买之前,发生了一些奇怪的事儿,以至于很多人都不敢住在房子的楼上。”常见新告诉记者,当年,这个房子的主人与一位十七八岁的姑娘成亲,成亲后,姑娘就在楼上上吊死了。从此,就没有人敢上楼了。后来,在这户人家做短工的一位小伙子为了抓楼上的鸽子,就上了楼。下楼后,他说,他在楼上看到一个穿着红绣花鞋的女子。从那以后,再也没有人敢住进这座老房子的楼上了。
常见新说:“这些故事都是传说,并不可信。俺爷爷买房子时,并不知道老房子里发生的故事。”
老宅亟待保护
“新中国成立后,老房子被国家收回充公。”常见新说,之后老房子被拿来当过大队部、礼堂、医疗室、仓库等。“1975年大洪水后,老房子被当作诊所,救助了不少村民。”
据了解,1981年,这座老宅又被卖给了别人。“平时,老房子的钥匙都是我拿着,没事了就过来看看。”村民常广臣告诉记者。
“老房子建于民国24年,无论如何我们也要保护好它,不能让它毁坏了。”仲李村支部书记李东升说,希望有朝一日,老房子能挂上“文物保护”的牌子,让更多的人都来看看这座历经风雨沧桑的老宅,感受老宅身上隐现的历史风烟。
正屋的木质楼梯依然坚实。
来源:漯河晚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