浅谈郾城、召陵地名之由来
作者: 发布日期:2016-06-16 浏览次数:

关于郾城、召陵地名的由来,说法很多,谬误不少。笔者不揣浅陋,就此谈一些拙见,供大家参考。

《辞海》对郾的解释是:“郾,古国名,亦写作‘匽’或‘偃’。燕国自称为郾”;“郾城,县名。汉置郾县,隋改郾城县”。郾,甲骨文作“妟”,西周加“匸”作“匽”,东周加邑作“郾”。在安阳小屯出土的甲骨中,已经发现多个“妟”字,如“妟其来”“贞,妟乎取白马氐”等。“妟”字在甲骨文中写法各异,但都是一个美女端坐,一个太阳或左或右或紧挨头顶,丽日美女,安逸幸福之意不用言表。多个甲骨文“妟”,印证了商朝之前古郾国的存在,也印证了当时郾国与商王朝关系密切。

郾国何时起源?为何叫“郾”?根据《史记·帝王本纪》《路史》(卷十六)记载,古郾国是因远古四圣之一的皋陶姓偃(偃通郾),夏禹封其次子仲甄于此地而得名郾,距今已经有4100余年历史。

《史记·夏本纪》云:“帝禹立而举皋陶荐之,且授政焉,而皋陶卒。封皋陶之后于英、六,或在许。”意思是说:禹成为天子后,立皋陶为帝位继承人,并把国政授给他,但皋陶没有继任就死了。禹把皋陶的后代封在英、六两地,有的封在许地。英,作为地名无从可考,当为嬴之误传。《史记·秦本纪》:“孝王曰:‘昔伯翳(皋陶长子)为舜主畜,畜多息,故有土,赐姓嬴。今其后世亦为朕息马,朕其分土为附庸。’邑之秦,使复续嬴氏祀,号曰秦嬴。”以上记载说明,赢姓和偃姓都来自皋陶,且读音相近,很可能英即赢即偃,偃刚好邻许。段玉裁《说文解字注》:“(嬴)帝少暤之姓也。……嬴地理志作盈。又按伯翳嬴姓。其子皋陶偃姓。偃嬴、语之转耳。”朱骏声《说文通训定声》嬴下云:“嬴,伯翳之后也。伯翳子皋陶偃姓,盖以偃为之,偃嬴一声之转。”
今召陵区召陵镇东南四公里处有一村名西皋,传为皋陶受封建城之处,也当为古郾国最早都城所在。因皋陶原封地在安徽北部一带,都城在今安徽六安,六安也叫皋城,西皋位在皋城六安西方,故曰西皋。根据皋陶的功德地位和皋陶后代的受封情况,结合地名所承载的历史印记看,西皋之说非纯粹谣传。

关于召陵来源,根据有关史料和考古发现可以认定,周武王灭商,把召公封到郾国,召公在西皋城西北一高岗地重新筑城建国,因此得名召陵。《郾城县志·卷四》记载:“古城在县东三十五里,世传古郾子国受封之城,遗址尚存。”这里的“古城”就是指召陵。成王后期召公平定北方,为稳定北方,把召公的郾国迁封到北方,即战国七雄之一的燕国,原来的郾国(召陵)成为召公居官之采邑,由其次子一系领有。秦始皇灭郾,统一六国,必区别同宗偃姓郾国与姬姓郾国,将燕山之“郾(Yǎn)国”易名为“燕(Yān)国”不足为奇。

《史记·燕召公世家》中记载“周武王之灭纣,封召公于北燕”。郭沫若《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·匽侯旨鼎》指出:“凡北燕之‘燕’,金文作‘匽’若‘郾’,无作燕者。”也就是说,目前出土和传世的所有燕国金石铭文,西周都是用“匽”字,战国时期改为“郾”字,没有一处用“燕”字。“郾”与“燕”并不通假,所以学者多用“经典(史记)燕通郾”,辞书多为“燕自称为郾(冤枉,燕从未自称为郾,是秦始皇、司马迁让燕称郾)”。《史记》记载说明武王灭商的同时也灭掉了河南的郾国,并把召公封到郾国,但司马迁延续秦人之说,将郾写成燕显然是个错误并误导众人。武王灭商大封功臣,功勋重臣又是同族的召公绝对不会缺位。但当时武王尚未来得及抚定边远“北燕”,如何封召公于北燕?著名历史学家齐思和先生在《燕吴非周封国说》(齐鲁书社·1960)也就此提出疑问:“若夫召公之封,尤有可疑。夫武既克殷,灭国甚多。择地而封,岂患无土?又何必远流之幽州之野?且戎狄杂错,召公又安得越之而有燕?”傅斯年在《大东小东说·兼论鲁燕齐初封在成周东南,后乃东迁》说:“燕即本作郾,则与今河南之郾城有无关系,此可注意者。在汉世,郾县与召陵县虽分属颍川汝南二郡,然土壤密迩,今郾城县实括故郾召陵二县境。近年郾城出许冲墓,则所谓召陵万岁里之许冲,固居今郾城治境中。曰郾曰召,不为孤证,其为召公初封之燕无疑也。”常征在其《召公封燕及燕都考》说:“郾城县境古有‘召陵’,或即郾国故墟。”

1986年,北京房山琉璃河商周遗址1193号周墓出土大量西周早期青铜器,轰动史学界。其中铸有“令克侯于匽”的同铭罍、盉各一件最为珍贵,被称为克罍、克盉,现存北京博物馆。

从“令克侯于匽”句式上看,“匽”已经存在。截至目前,没有任何证据证明燕国之地在周之前有叫“匽”的方国,而只有河之南有个“匽”国。再者,铭文是“令克侯于匽”而不是“令大保(“大”古通太,即太保召公,下同)侯于匽”,即使“克”是召公长子,武王灭纣,不可能不封召公而先封其子,由此断定“令克侯于匽”,只能是后来才发生的事,克罍在北京出土,只能证明匽国后来确实迁徙到了今北京。

清咸丰年间,山东寿张县梁山出土七件青铜器,其中大保鼎内壁上有“大保铸”三字铭文,金石学家认定,大保鼎以及“梁山七器”中的大保簋、大保卣等都是召公铸造的,这些重器正是召公身份和地位的象征。关于“七器”如何会在梁山出土?一些专家认为召公逐北途经梁山,“遂有诸燕器出土梁山之事”,“大保七器出土于寿张梁山,地居北上燕土的中途,则未始不可能正因召公追逐北逃的王子禄父,而其后裔徙封于燕”等说法。试问,召公尚在去北燕途中,七器之一的宪鼎铭文“在匽”是在哪个匽?只有用河南郾城的郾才能说得通。宪鼎铭文曰:“隹九月既生霸辛酉在匽,侯易宪贝金,扬侯休,用作召伯父辛宝尊彝,宪万年子子孙孙宝光用大保。”铭文大意是说:“九月上旬的辛酉日,宪在匽地,匽侯赐宪贝与金,宪为传扬匽侯的恩赏,特作召伯父辛(召公奭)宝尊彝器,宪将子孙累世铭记大保(召公)的恩赏。”宪鼎证明,此时大保召公已是郾侯,并在郾地赏赐宪金贝。历史上召公从未到过“北燕”之郾地,此器铁证召公始封地就是河南郾城。

再谈谈七器之一的大保簋铭文:“王伐录子圣,摣厥反,王降征命于大保。大保克敬亡遣。王泳(迎)大保,易(赐)休余(徐)土,用兹彝对命。”意思是说:周成王讨伐录子国叫圣的国君,因病返回,成王命令太保召公出征继续讨伐,召公谨遵王命凯旋,成王亲自迎接召公,并赏赐徐国土地给他,特制作彝器铭记此事。郭沫若认为:“录”应读为“六”,地望在今安徽六安市(郭沫若《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》)。如果召公当时的封地不是在郾城召陵一带与徐国相邻,而是在千里之外的北京,赐封徐土则不太可能。

那么北燕之郾国何时从河南迁来?这个问题,北京社科院副院长常征在其《释〈大保鼎〉》一文中讲得很明白:“燕侯召公奭作为成王太保,是平定山西唐人之乱的周军统帅。他在成王八年平定唐乱后,十年东出河北,抚定北方。”“召公进抵今徕水、易县边界之永阳乡即《太平寰宇记》所说‘废沫水县’,并未派兵深入,以示对冀北、松辽、朝鲜半岛众多的诸侯不加侵夺。由于他采取了‘服近怀远’的开明政策,又由于驻地邶伯(殷人方伯)和从行的箕子帮助,远方诸侯皆相率纳款。”“召公与这些诸侯会盟并承王命封建箕子之国于朝鲜二水间(朝水即今潮河,鲜水为唐山陡河古名)使为‘朝鲜侯’,自则回朝主政,成王即迁封燕国于北方,由召公长子‘太子癸’继燕侯位(见《堇鼎》),其旧封燕国河南郾城、召陵,即作为召公居官之采邑,由其次子一系领有。”
匽侯旨鼎、宪鼎和克罍、克盉上的“匽”字,是目前所知最早加匸的“妟”字。《说文》解:“匽,匿也。从匸妟聲。”为什么将“妟”加匸为“匽”,带上隐匿之意?这里有必要做一解释。

武王灭商,封纣的儿子武庚在殷都故地以安商民。武王又把自己的弟弟管叔、蔡叔、霍叔封殷都周围,以监视武庚,史称“三监”。武王病死,成王年幼即位,周公辅政代行王事。周公专权,“三监”疑其有不臣之心,于是勾结武庚作乱,史称“三监之乱”。《尚书·金縢》载:“管叔及其群弟乃流言于国曰:公将不利于孺子(成王)。”之后周公东征,诛武庚,杀管叔,放蔡叔,废霍叔为庶民,平定了三监之乱。

“三监之乱”因周公专权引发。作为“周公把大钺,召公把小钺,以夹武王(《史记》)”的召公,与周公“五成而分陕,周公左,召公右(《史记》)”,威名不次于周公,对引发“三监之乱”原因岂能不深思?故将其国名“妟”加匸为“匽”,示隐匿之意,也示其后要藏起锋芒,低调做人,免招祸乱。

从金石铭文来看,“郾”字在西周作“匽”。如北京房山琉璃河出土的匽侯舞钖铜盾、堇鼎铭文,1955年于辽宁凌源海岛营子出土的匽侯盂等。到了东周战国,“匽”作为地名,加邑成了“郾”。如1997年7月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齐都镇龙贯村发掘出的郾王职剑(郾王职即派乐毅攻占齐国的燕昭王。郾王职剑现存淄博市博物馆),以及众多的郾侯腰戈、郾侯载戈、郾王戎人戈,再到燕国最后一个国君的郾王喜剑、郾王喜矛等。

有人依据南北朝《水经·颍水注》“东南迳召陵县故城南,春秋左传僖公四年,齐桓公师于召陵责楚贡不入即此处也。城内有大井,径数丈,水至清深。阚骃曰:召者,高也,其地邱墟,井深数丈,故以名焉”的记载讲述召陵来源,也有人以此认为召陵与召公没有关系,进而推断郾城与燕国始封也没有关系,并以此否定傅斯年关于召公初封在郾城召陵的推断。事实上,根据东汉《说文解字》:“召,呼也,从口,刀声,直少切”的解释,查遍所有字书,并未见“召”有高的意思;《辞海》对“陵”的解释倒是符合北魏大臣阚骃之言:“大土山:山陵。丘陵。”显然阚骃所曰“召者,高也”之语不足为信,以此否定召陵与召公无关也不足为凭。

在漯河流传最广的,就是有人依据郾城县志在晋朝将召陵写作邵陵推定,召陵原来念召(zhào)陵,因避司马昭之讳改念召(shào)。须知,召(shào)作为姓氏和因姓氏所得地名,加右耳旁不加音意不变。古时地名如“匽”加“邑”为“郾”,“甘丹”加“邑”为“邯郸”,“召”加“邑”为“邵”非常正常,在这里召陵的“召”加“邑”为“邵陵”,从书写和观瞻上来说,显然有点画蛇添足,再把“邵”改回“召”也很正常。召陵因召公而得名,不可能会念召(zhào)陵。

 

来源:漯河晚报